浙江电力攻克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

2016/1/22 10:26:12

1月18日,嘉兴平湖乍浦镇,一个多月前投运的浙江省首个新一代智能变电站220千伏勤丰变电站各项指数平稳正常,正在源源不断地为浙北百姓送去冬日的“温暖”。 


但路过这里的人都会多看她几眼。的确,勤丰变院子里两侧9根独立钢管杆和伸向不同方向的“翅膀”十分“拉风”,而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双飞蜓”。“双飞蜓”的背后则是我国变电站设计历史上第一个垂直出线的变电站。

 

破旧立新 香蕉和牙签帮了我们大忙 


2013年,国网浙江经研院设计中心参加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设计竞赛,中心主任陈飞和同事们琢磨着设计一个既方便施工建造,又节能环保的新作品。 


什么样的变电站才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结合社会发展现实,陈飞团队把最关键的目标锁定在节约土地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垂直出线方式。 


一般情况下,变电站在结构上分为这样几排。以高压出线侧为例,围墙外面的终端塔连接的是门型架,起到将线路引进站内的作用,可以看作第一排。第二排为GIS设备,又称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它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封闭于充满六氟化硫密闭容器中。再往里的第三排是并列布置的主变。 


主变宽度并不大,220千伏GIS单间隔宽度最小也可做到3米。唯独受出线方式所限,每一回线路的门型架有12米宽,六回就要72米。正是它“撑起”了变电站的腰围,又顺带着抬高了昂贵的母线等变电站耗材用量,让GIS设备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门型架的设计是由长期以来我们所采用的变电站出线方式决定的。”设计中心变电室副主任高美金摊开一张变电站规划图纸。通常情况下,变电站GIS设备与终端塔连接时采用架空出线,三相导线水平排列,连接她们的门型架必须一字排开。门型架宽度成了变电站总平布置的“长板”,浪费了不必要的土地。 


“既然水平方向上能做,为什么不能让它竖起来呢?”高美金和同事们联想到输电线路中三相导线就是垂直排列,就打算利用“空间换平面”原理把变电站出线方式“扭过来”。团队打破原来的平面设计思维,培养空间立体视角,先设计了品字形出线、双层出线,后设计出螺旋式、阶梯式垂直出线方案,但要么横向尺寸优化有限,要么耗钢量太大,结构复杂,检修不方便。  


最终,设计团队锁定了“双飞蜓”式垂直出线方案。GIS三相套管垂直于主母线方向一字排列,出线构架简化为一根独立钢管杆,三相导线通过独立钢管杆横担挂点引至上中下三层,同杆双回实现垂直式出线。 


但横担如何设计才能让挂在上面的导线满足安全距离?陈飞从同事吃香蕉得到启发,于是找来牙签插在香蕉上,拴上细线一遍遍演示,终于得到了三层出线横担分别错开45度的最佳角度。 


远远看去,长了八对“翅膀”的独立钢管杆就像两只趴在树干上的蜻蜓,因此,这项关键技术又被称为“双飞蜓”。 


我国第一个变电站垂直出线设计方案就此出炉,三相导线垂直排列直接上挂,由独立钢管杆的横担牵引,与终端塔相连。这种设计颠覆了变电站传统水平出线和门型构架的常规模式。2回出线共用一根独立钢管杆实现三相导线上中下三层垂直出线,较常规水平出线,220千伏、110千伏单间隔宽度最优均可减少50%。 


当年7月,这一设计方案摘得国家电网输变电工程设计竞赛一等奖。不久,“GIS双飞蜓出线布置结构”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被中国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思维融合 理论碰上实践才会慢慢坚强 


由于GIS垂直出线不是国家电网公司通用设计,各个工程都不敢用。后来,经过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推荐,国网公司基建部将这一设计列为“国家电网公司依托工程基建新技术研究”项目,这意味着垂直出线可以从图纸走进现实了。 


2014年恰逢浙江省第一个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在嘉兴开建。高美金来到嘉兴平湖实地查看后发现,原来的设想与现实对接不上,好多细节都不周全,于是陈飞再次召集变电、线路、土建三个专业的工程师,完善方案。这一次,他们更加注重专业融通、思维融合。 


团队要求每个设计细节都要从不同专业同时考量。“双飞蜓”上的螺母用什么型号,法兰大小怎么选,钢管杆做多高合适,里面灌不灌混凝土,爬梯如何安装才安全美观。这些问题被再次导入软件计算系统中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与运算。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仿真设计系统对电气距离等进行仔细校验,每个问题都要结合其他专业的意见调整到无可挑剔。 


采用水平出线时,横排门型架两侧受力,构架相对稳定。而采用垂直出线,独立钢管杆一边承受来自输电线路终端塔的张力,另一边由于导线直接向下走,由套管接入GIS设备,没有了足够的张力保持平衡。安全会不会成问题? 


每个独立钢管杆上八根互呈45度角的横担,它们各自安放在什么高度最合适?由它们连接的导线在大风、覆冰等特殊工况下能不能满足安全距离? 


2015年1月8日,陈飞团队带着这些问题北上,来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模拟仿真试验。整个团队陪着黑黝黝的钢管杆经受着大风、覆冰、外力破坏等特殊运行工况的考验。一项项数据陆续出炉,构架扰度和应变值等均在正常范围内。  


先前的预想经受住了考验,方案最终确定了下来,220千伏独立钢管杆的高度被确定为24米,双飞蜓的翅膀——四对横担分别开在距地面9米、14米、19米和24米处,交叉角仍为45度。其他问题也找到了最为稳妥的解决办法。 


团队成员、设计中心变电室主任高亚栋回忆,随后召开的项目初设评审会上,建设、运维单位虽然原则上认可垂直出线可以节省投资,同意该方案,但对施工难度、检修维护方式、设备安全性,甚至变电站扩建时吊车能否进入等问题提出了诸多质疑。 设计团队一一向相关人员做出解答,并根据属地公司的带电、停电检修等运维习惯对方案进行了个性化补充。 


垂直出线让220千伏勤丰变成为没有施工经验可以借鉴的项目。进入土建阶段,设计团队绷紧了神经,时刻为施工单位做好技术支撑,力求勤丰变一次成优。 


今天,勤丰变投运已近两月,一切正常。由于采用了垂直出线,变电站总占地面积较通用设计减少18%,节约土地2.39亩,节约投资180万元。 


雄心勃勃 推广不只有经济上的考量 


“220kV户外GIS变电站垂直出线方式及总平面布置优化的研究”获得2015年中国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相关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关于推广应用GIS垂直出线方式,节约土地资源的建议”被评为国网公司2015年优秀合理化建议。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