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亚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欧技术装备研讨会上讲了啥?

2015/12/16 11:01:24

德国当地时间12月10日-11日,全球能源互联网中欧技术装备研讨会在柏林召开。会议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德国电气电子及通信技术学会共同主办,来自有关国际组织、中欧能源电力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7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发表题为“携手攻克技术装备难题 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主旨演讲。18位专家做专题发言,与会代表共同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装备创新建言献策,取得了重要成果。


刘振亚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的“血液”,是现代化的基石和动力。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三大严峻挑战。应对挑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实施“两个替代”,即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实施电能替代,摆脱化石能源依赖,走清洁发展道路。


刘振亚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和信息互联网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基础平台,实质就是“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清洁能源”。从功能和作用看,全球能源互联网还是集能源传输、资源配置、市场交易、信息交互、智能服务于一体的“物联网”,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开放兼容的“巨系统”,是创造巨大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和平发展平台。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到2050年基本建成,届时,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达到80%,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仅为上世纪90年代初排放水平的一半,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世界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平和谐的“地球村”。


刘振亚指出,特高压、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的创新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基础。中国已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欧盟提出到2020年欧洲各国跨国输电能力不低于本国发电装机的10%,这一目标与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方向是一致的。全球已形成北美、欧洲、俄罗斯-波罗的海三个特大型互联电网,欧洲超级电网、东北亚互联电网、北非向欧洲输电的“沙漠计划”等电网互联计划正在积极推进,这些都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振亚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为世界能源和电力技术创新、装备制造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历史机遇。希望参会各方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坚持开放创新、互利共赢、和平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务实合作,尽快在特高压领域、智能电网领域、清洁能源领域、电网运行控制领域加强研究、集中攻关,力争早日实现新突破,支撑和引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倡议建立协同攻关机制、开展重点项目合作、加强优秀人才培养、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


参会的国际组织、中欧能源电力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高层均对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表示高度赞赏。德国电气电子及通信技术学会董事长汉斯·海因斯·齐默尔博士指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为未来最大化和最有效开发利用全球可再生能源提供可行性方案,也为远距离输电找到了最佳方案。中国和欧盟的伙伴性合作将会进一步促进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中国、世界和欧洲都是有利的。柏林工业大学教授凯·斯通指出,欧洲开展了“2050年电力高速公路”研究,通过设计合理的电网网架来更好地接纳清洁能源,能够有效满足2050年欧盟的能源和气候政策目标。预计到2050年,电力高速公路有望从欧洲向亚洲拓展。ABB公司高级副总裁奥洛夫·海曼指出,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全球二氧化碳减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特高压直流输电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可以有力支撑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与会代表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实现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发展,是推进能源革命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平台。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加快“两个替代”。全球能源互联网开辟了全球解决能源、气候、环境问题的新思路,代表了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全球能源互联网建成时,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碳排放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仅为1990年的一半,能够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代表们在发言中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世界电网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历史进程,世界能源发展呈现低碳、高效、大范围配置的总体趋势,世界电网发展遵循电压等级由低到高、互联范围由小到大、配置能力由弱到强的客观规律。绿色、低碳、环保已成为全球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必将开启能源发展的全新局面。建议尽快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大推广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积极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和能源企业等各方加强合作,凝聚共识和发展合力,推动各国共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