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气工程上的独具风格

2017/2/10 18:10:07

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里,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现代化的电气设备都架在电线杆上,错落有致,整齐划一。为什么日本对电线杆电气工程上这么情有独钟呢,其中的原因我觉得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第一:资金吃紧

日本是早期发达国家,但日本的城市上空的管线则是历史遗留问题,考虑到电线电缆入地的话,工程量太大,重新修理的话又耗工耗时。电线杆虽然不美观,但并不妨碍使用,所以政府自然没把电线电缆入的预算考虑在内。
在针对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国土交通部有首先在东京中心城区实现“完全无电线杆化”的计划,但是根据预算,日本国土交通省每年最多只能提供300亿日元,而把电线埋入地下的话,则工程平均每公里耗资约6亿日元,也即政府每年预算仅够埋50公里的电线杆,照此推算,到2020年也只能埋350公里的电线杆,而东京的公路里程是2.4万公里。所以在资金吃紧的环境下,政府并没有采取大范围性的电线入地计划。



第二:地震频发导致故障率高

日本这个国家大家都知道处于地震频发的地震带,那么电线杆的这种方式的优势势必大于电线入地的方式,因为电线杆的话相对于来说要好修得多。但如果电缆断的话,要确定断点那么势必就要挖路,用断点检测设备,精度有限,还不如电线杆一目了然。不过现在有电缆隧道和城市综合管沟,对地震可能没那么敏感了,可成本那儿,难以担起。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停电

 

据统计日本停电时间在世界排名中最低,要知道这是在大量电线杆(低压配电网架空线路)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就,因为架空线路非常容易受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外力撞杆、断线等人为因素影响,所以它对配电网网络结构设计,配电网自动化程度的要求都非常高。


最后不得不佩服的是,在1997年底,日本就基本在电气工程上实现了配网自动化。对比一下,2016年,我国目前很多地方连配网自动化的实现基础:必需的合理网络结构,都不满足